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6种判决中哪种合理/陈深红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0:26:13  浏览:890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法律咨询 1——请问6种判决中哪种合理?

一、案例:2001年1月1日,甲借给乙的款100000元,约定每月付利息1.5%,借款期限60个月。乙在2003年7月1日,即是第30个月还款90000元,2006年1月1日结算欠本息金各是多少?往后利息如何计算?
1、第一种有些法律人认为先还完本金后还利息。计算方法:2003年7月1日90000元是还本金,尚欠本金10000元,欠利息100000×15‰×30=45000元。2003年7月1日至2006年1月1日所欠10000元本金30个月的利息是10000×15‰×30=4500元。2006年1月1日总欠利息是45000+4500=49500元,共欠本息金10000+49500=59500元。
现在有些法官判决:2006年1月1日后以10000元为本金计算利息(49500元利息不能再计利息至还清之是止)。
2、第二种计算方法同第一种。现在少数法官判决:2006年1月1日后以总欠款59500元为本金计算利息。
3、第三种是多数法官认为已产生利息先还完利息后还本金。计算方法: 2003年7月1日欠30个月利息100000×15‰×30=45000元,用90000元还利息及本金各是45000元,2003年7月1日后只欠本金55000元。2006年1月1日所欠55000元本金30个月的利息55000×15‰×30=24750元,共欠本息金55000+24750=79750元。
多数法官判决:2006年1月1日后以55000元本金计算利息(24750元利息不能再计利息至还清之是止)。
4、第四种计算方法同第三种。少数法官判决:2006年1月1日后以总欠款79750元为本金计算利息。
5、第五种是债权人认为2003年7月1日所还的90000元是还前面30个月及后面30个月利息各45000元;理由是前面每月的利息分别迟付了1至30个月,后面每月的利息也应该分别早付1至30个月才公平。2006年1月1日只欠本金100000元。
债权人认为应判决:2006年1月1日后以100000元为本金计算利息。
6、第六种是一些律师认为逾期付息应按复利计算。2003年7月1日所还的90000元是还本金或还利息都一样,因为约定每月付利息,逾期付息应按复利计算才合理合法,适用法律: 1991年8月13日生效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第7条;《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生效的第112条、第113条、第207条及中国人民银行1999年分布《人民币利息管理规定》第20条“对贷款期内不能按期支付的利息按合同利率按季或按月计收复利,贷款逾期后改按罚息利率计收复利”。所以在第60个月,即是2006年1月1日所欠的本息金的计算方法:【100000×(1+0.015)^30-90000】×(1+0.015)^30=66308.02×(1+0.015)^30=103645元;律师师认为判决:2006年1月1日后以103645元欠款计算利息。
二、综合评析
2006年1月1日欠本、息及认定判决有6组数据比较以下:
1、欠本金10000元,利息49500元;判决以10000元为本金计息;
2、欠本金10000元,利息49500元;判决以59500元为本金计息;
3、欠本金55000元,利息24750元;判决以55000元为本金计息;
4、欠本金55000元,利息24750元;判决以79750元为本金计息;
5、欠本金100000元,利息0.00元;判决以100000元为本金计息;
6、总欠款103645元,无单独利息;判决以总欠款103645元计息。
从上面6组数据比较差异极大,那一组合理?请看下面分析:
第5项是债权人认为前面每月应付利息,但分别迟付了1至30个月;后面每月的利息也应该分别早付1至30个月才公平,也合情合理,并不涉及复利问题,没有理由不认可。既然认可了第5项,前面1至4项没有理由不排除;既然排除了前面1至4项,那么只余下债权人认定的第5项同律师认定的第6项相比较,是那一项最合理合法?
现在律师同债权人讨论第5项及第6项的问题:
律师问债权人:如果2003年7月1日所还的90000元未有还,而是在2006年1月1日才还,认为是刚好还清60个月的利息,那么还欠本金是多少?
债权人认为:应比第5项认定欠的本金100000元多才对,因为那90000元迟付了30个月,但不知道应该多多少,请律师给予计算。
律师对债权人说:你认定第30个月还的90000元用以还利息,因为45000元利息迟付了1~30个月,另外45000元利息应早收1~30个月才公平,有道理,反驳不了。这种情况很特殊,不是单利,接近计复利的数值,不容易计算。所以我问你如果在第60个月才还90000元利息,应欠你的本金是多少钱,你就算不出来,是因为只有迟付了60个月的利息,没有早收60个的利息来均衡。利息的计算有单利及复利之分,计算单利不考虑时间价值,是不合理的。计算复利本息实际上不必要分开,上面案例如果在第60个月才还90000元, 2006年1月1日所欠的本息金是:100000(1+0.015)^60-90000=154322元,而不再是100000元,多了54322元。
在司法实践中发现了问题: 1988-04-02《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第125条、“公民之间的借贷,出借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不予保护;在借款时将利息扣除的,应当按实际出借款数计息”。法官判决借款案必需依照这条法规对复利不予保护,这样引导人们会不依期还利息而破坏社会信用。所以最高院于1991年8月13日才颁发“《审理借贷案件》的第7条、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债权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条规定的限度时,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法官只有知道这条保护复利法规必需有逾期付息为前提,并知道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才能正确适用。
保护复利的法律条文有:1991-08-13生效的《若干意见》第7条。1999-10-01生效的《合同法》第112条;第113条;第114条;第205条;第207条;第211条的基本原则都是保护复利的。
三、即使没有保护复利的法律条文,本案例第一项至第四项的判决也是错误的。
即使法律禁止计复利,上案例约定每月付给利息,逾期付利息也是逾期付款。《关于逾期付款违约金应当按照何种标准计算问题的批复》:“对于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逾期付款违约金标准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金融机构计收逾期贷款利息的标准计算逾期付款违约金。”因此债权人同样可依本法规请求债务人赔偿58个月,也是58次迟付利息的损失,也符合《合同法》第112条;第113条违约责任的法律精神;不允许计算复利,会导致双方当事人产生58次催还利息的纠纷。保护复利是让债务人负责了应负的责任,减少每月借新债还旧债的麻烦,又让债权人不损失应有的利益,是很科学的计算方法。逾期付息若不允许计算复利,实际是纵容债务人违约能增加复利与单利相差利息的收益,让债权人与债务人每在付息时不断发生纠纷,从而破坏社会信用及和谐,这岂不荒唐?
不允许计算复利也是违背了法发(1993)8号《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要充分、有效的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能让违约一方或者侵权一方在经济上占到便宜,也不能让债务人或其他人承担不该由其承担的责任。
若让违约方占到便宜,违约的人越增越多,必然导至社会信誉越来越差。
综上所述,只有依法保护复利,才不让违约一方占到便宜,才能恢复社会信用及经济秩序,才能规范借款案件的判决,才能使社会趋向和谐。
请各位法官及法律人反馈意见,给予指正,无胜感谢!
笔者:陈深红 通迅地址:广东省徐闻县德新二路11号
联系电话:13802349757 电子邮箱:chenshenhong48@163.net
2007年11月29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家属是否有权上诉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家属是否有权上诉问题的批复

1977年4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豫发办字(1977)第3号请示已收阅。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家属是否有权上诉的问题,经我们研究后认为,仍应按照前司法部1957年7月8日司法字第1161号复函办理。至于检察机关现已不存在,公诉案件被害人家属对判决不服,向哪个机关提出意见的问题,我们认为,根据宪法关于检察机关的职权由各级公安机关行使的规定,公诉案件被害人家属可在上诉期限内向提起公诉的公安机关提供不服的理由和意见,由该公安机关考虑是否有必要对判决提出意见。
此复

附: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家属是否有权上诉问题的请示 1977年3月10日 豫发办字〔1977〕第3号
最高人民法院:
目前,我省在刑事审判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即公诉案件被害人的家属提出对刑事判决不服要求上诉,是否可作为上诉案件受理的问题。查这一问题,前司法部于1957年7月8日给广东省司法厅的司法字第1161号复函中有过规定,被害人的家属没有上诉权,“只能向该管人民检察院提供不服判决的理由和意见,由检察院考虑有无必要对判决提出抗议。”现在,检察院已不存在,怎么办?我们意见,被害人家属要求上诉者,上级法院应予受理。妥否,请批示。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通告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人民政府令
第33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通告》已经2010年4月3日市政府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市长 韩正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通告
(2010年4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令第33号公布)

  为了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顺利举行,根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本市促进和保障世博会筹备和举办工作的决定》的规定,市政府决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对本市食品安全管理采取如下措施:

  一、凡经检测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并且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食品,质量技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商务、农业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除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理外,还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来自同一产地的该品种食品采取限制进入本市的措施。

  二、单位销售蔬菜、生猪产品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生产者索取相关证明文件。个人销售蔬菜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随附相关证明文件。不具备相关证明文件的,不得上市销售。

  三、检验检疫机构签发证书上载明为展览用途的进口食品,展览后应当按照进境展品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

  五、禁止在食品中添加工业盐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六、禁止将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后作为食用油使用或者销售。

  七、违反本通告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规章有处理规定的,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八、单位销售的蔬菜未按照规定向生产者索取相关证明文件或者个人销售的蔬菜未按照规定随附相关证明文件的,由工商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九、违反国家标准使用亚硝酸盐等食品添加剂的,由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十、违反本通告规定在食品中添加工业盐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由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从重处罚。

  十一、将废弃食用油脂加工后作为食用油使用或者销售的,由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3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十二、本通告自公布之日至2010年12月31日施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四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