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学校校办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5 13:24:58  浏览:97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学校校办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北京市政府


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学校校办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
市政府


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小学校校办企业的发展, 筹集办学经费,改善教学条件,特作以下规定:
一、凡本市普教系统的中小学校、事业单位和市、区、县校办工业公司所属从事工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和农、林、牧、副、渔业以及科技开发、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的企业(以下统称校办企业),除已享受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外,再按以下规定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
1、新办的校办企业,经税务部门批准,可自开办之日起免征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1至2年。原有校办企业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经税务部门批准,可给予定期或定额减免税照顾。
2、校办企业中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及为教学服务的其他企业,暂免征收所得税。
3、校办企业奖金税的免税限额为人均4个月的平均工资。市、区、县政府或主管部门对校对企业的一次性奖励,免征奖金税。
4、凡城市工业企业、科技企业、外贸企业(以下简称城市企业)和乡镇企业以及科研单位以技术、设备、资金投资的校办企业,执行本条规定的减免税优惠政策。城市企业、乡镇企业和科研单位从校办企业中分得的利润,减半征收所得税。
二、对校办企业在资金信贷方面给予以下照顾:
1、自1988年至1990年,每年由市财政局拨出一定数额的周转金,重点用于支持新建校办企业和经济效益好或有发展前途的校办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等项目。各区、县财政应作出相应安排。周转金的使用,分别由市、区、县校办工业公司向市、区、县财政局提出具体计划。
2、市财政局资金分局为校办企业开设专户,从资金方面给予支持。
3、工商银行对校办企业生产经营的合理资金需求,应给予贷款支持。
三、鼓励有条件的校办企业发展出口产品和“三来一补”等项目,创办中外合营企业。投资在300万美元以下的中外合营项目,可由区、县政府审批,报市计划委员会、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备案。对于校办企业所创外汇,应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外汇留成和奖励的规定,保证创汇企业优先用汇

四、新办校办企业不需要增加人员编制、工资指标的,由所在区、县校办工业公司公司审批。凡需增人增资的,仍报市计划委员会审批。
市劳动部门要将新建校办企业的劳动工资指标纳入国家年度计划,每年安排一定的劳动工资指标充实校办企业取工队伍。
五、校办企业所需属国家统配的原材料、设备、燃料等,物资部门要开设户头,列入专项,优先优惠组织供应。
六、小学校办企业新增用电30千瓦以下、其他校办企业新增用电50千瓦以下的,免购用电权。供水部门对校办企业用水指标,根据生产经营需要给予照顾。
七、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其他有条件的企业都要积极与中小学建立联系,帮助创办和办好校办企业,也可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采取联营、带料加工等多种形式扶持校办企业。工业主管部门要把所属企业扶持校办企业的工作列入计划并检查落实。
八、农林、畜牧、土地、农业物资供应等部门, 要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办好农、林、牧、副、渔各业,并帮助解决所需的土地、苗木、良种、水产鱼苗、种禽种蛋、饲料、化肥、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和产品收购等问题。
九、校办企业职工, 原属教育事业编制的, 保留其编制;原为教师的,保留教师待遇。
校办企业所需有较高水平的科技和管理人员,在同其所在单位协商同意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可调入或聘任到校办企业中任职。
十、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校办企业因地制宜多业并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企业或组建校办企业联合体。
十一、中小学和事业单位办的校办企业归学校或事业单位领导,其固定资产归学校或事业单位管理。校办企业所得利润,应有一定比例作为生产发展基金和用于补充生产经营必需的流动资金,其余部分上缴学校,作为办学经费使用。财政、税务部门要加强对校办企业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对违反规定的,取消其享受的优惠待遇,并依法处理。
十二、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办企业的领导,加强校办企业管理机构的建设。各区、县校办工业公司可暂代行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校办企业的管理,其编制和级别由区、县政府依照实际情况确定。
十三、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 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有关财税方面的问题,由市财政局、市税务局负责解释。
十四、本规定自1988年7 月1 日起施行。



1988年6月30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科学技术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12月29日,科学技术部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以下简称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重点规划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需要国家大力组织和开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
第三条 实施重点规划项目的目的是:
按照“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鼓励优秀的科学家和研究集体面向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及材料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提出解决重大关键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形成未来重大新技术的科学基础,并藉以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基础研究乃至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以下简称科技部)负责,会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共同组织。重点规划项目按照专家评议、择优支持的工作方法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遴选。
第五条 科技部根据各方面的推荐,选聘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国家的科学需求有深入了解、能充分反映科技界意见的科学家组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家顾问组(以下简称专家顾问组)。专家顾问组受科技部的委托,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政策、计划和规划以及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评审及组织实施中的重大决策性问题进行咨询、顾问、监督、评议,以保证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和管理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第二章 计划编制与项目遴选原则
第六条 科技部根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编制重点规划项目的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
第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满足下述三项条件之一:
1.围绕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中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2.瞄准科学前沿重大问题,体现学科交叉、综合,探索科学基本规律的基础性研究;
3.发挥我国的优势与特色,体现我国自然、地理与人文资源特点,能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基础性研究。
第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有创新的学术思想,科学、可行的研究路线或技术方案。
2.有明确、先进的研究目标,研究重点突出,能针对关键性科学问题组织多学科科学家合作开展交叉综合研究。
3.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科研业绩优秀、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科学研究队伍。
4.具备良好的研究条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地和工作基础开展研究工作。
第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注意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及其它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衔接,努力实现科学研究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规划项目要特别注意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项目及有关部门与单位支持的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中择优遴选。
第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应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组织,注意发挥重大科学工程、科学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重要研究基地的作用。
第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按照统一计划定期进行部署,研究期限一般为五年。采用指南引导、定向申报的形式,分批立项,逐步实施。

第三章 立项程序
第十二条 科技部在广泛征求科学家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定期制订并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或重要支持方向)。
有关部门和科学家(个人或集体)根据指南提出项目建议,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所在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
第十三条 科技部设立重点基础研究规划工作小组,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及组织实施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及协调。
第十四条 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建重点规划项目联合办公室(以下简称“联合办公室”),负责项目申请的受理、资格审查、制定评审方案及组织评审等工作。
第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评审分预审、初评和综合评审三个步骤进行。
1.预审 根据申报项目的情况,预审分若干个小组分别进行。预审可采用会议评审或与函评结合的方式进行。联合办公室遴选对每组项目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及其应用背景有深入了解的同行专家若干人组成相应的预审专家组,负责相关项目的预审。
2.初评 初评一般采用会议形式,分若干小组分别进行。初评专家组由联合办公室负责组建,其成员应是熟悉相关工作的高水平同行专家,必要时可聘请部分管理专家参加。初评专家组审议申报项目建议书,听取项目建议人的报告和答辩,进行民主评议后,对建议项目的重要性、科学性、可行性、学术带头人及研究集体的情况等提出科学、客观、公正的初评意见,通过记名投票方式确定项目的排序,并由联合办公室汇总、整理后形成初评报告,提交专家顾问组审定。
3.综合评审 综合评审专家委员会由专家顾问组成员和参加初评的专家代表等人员组成。综合评审会议由专家顾问组主持,在听取初评报告和申报项目建议人答辩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及记名投票方式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项目评审意见和优先立项顺序。
重点规划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六条 专家顾问组对综合评审结果进行审查和讨论,提出重点规划项目立项建议,经科技部部务会审定后立项。

第四章 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 科技部公布立项项目后,由联合办公室提出组织实施方案,经专家顾问组咨询、科技部审定后开始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可根据专家顾问组的咨询意见分“直接启动”和“择优启动”两类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重点规划项目设立首席科学家,实行首席科学家领导下的项目专家组负责制。
首席科学家由科技部聘任,每个项目一般只设一名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确实需要时,年龄放宽至65岁,同时可配备一名50岁以下的首席助理。超过65岁不再担任首席科学家,但可作为项目学术顾问。项目学术顾问的聘请由首席科学家自行决定。
项目专家组一般由7人左右组成,由首席科学家提名,商项目依托部门后报科技部聘任。
第二十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计划任务由科技部通过计划任务书下达。计划任务书由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编制,经联合办公室审核、科技部批复后执行。

第五章 管 理
第二十一条 科技部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总体组织与宏观管理。主要职责是:
1.组织编制重点规划项目计划;
2.制定重点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
3.制定和发布重点规划项目指南;
4.组织重点规划项目的评审和遴选工作,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立项计划;
5.聘任项目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
6.组织经费审定工作组,确定项目经费,分年度核定拨款;
7.组织对重点规划项目进行阶段评估检查,根据需要调整项目的工作计划;
8.组建咨询顾问组,对项目计划的执行进行评估和检查;
9.批准重点规划项目结题;
10.其他需科技部决策的有关重大事宜。
第二十二条 首席科学家对项目的执行全面负责。主要职责是:
1.提议项目依托部门;商项目依托部门提名项目专家组成员;
2.召集项目专家组会议;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项目专家组对研究计划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作出决议;
3.聘任课题组长;
4.把握项目的整体方向,根据项目进展情况调整课题研究方向与内容,确保项目研究计划的完成;
5.定期检查本项目各课题的工作,对课题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作出决策;
6.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检查,年终向项目依托部门和项目专家组作述职报告;
7.及时向专家组成员通报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项目依托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和提供条件保障。主要职责是:
1.从行政组织、后勤保障和支撑条件各方面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对首席科学家提名的项目专家组成员人选提出建议或意见;
3.对项目专家组制定项目总体计划、课题计划及经费分配方案提出建议或意见;
4.审核汇总本部门项目的经费预算和年度经费预算;检查、监督重点规划项目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5.了解项目的执行情况,审查项目专家组提出的年度报告和结题总结报告,提出部门意见后报科技部;
6.受科技部的委托,负责重点规划项目的成果管理;
7.如一个重点规划项目委托二个以上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项目第一依托部门应负责部门之间的协商工作。如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的具体问题有争议,由科技部裁决。
第二十四条 项目专家组在首席科学家领导下工作,负责项目的学术组织和具体实施。主要职责是:
1.提出本项目的总体计划和年度计划,确定课题经费分配方案;
2.负责项目计划的执行,审核课题的研究方案和经费预算,遴选项目的课题组长;
3.定期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协调各课题的计划进度;
4.根据科学发展趋势和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提出对研究计划、研究队伍及经费分配方案的调整意见;
5.组织年度总结和学术交流,提出项目年度报告;项目结题时提出项目结题总结报告;
6.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促进、协调跨学科、跨单位间的联合、协作。
专家组成员在受聘期间,若因出国等原因要求临时离职,须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提出书面申请,报项目依托部门职能司(局)批准;离职超过半年者,将不再保留专家组成员资格。专家组成员中应有不承担本项目任务的专家参加。
第二十五条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所承担的项目负责,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成员可以担任课题组长。
首席科学家和项目专家组对课题的设置、课题组长的选聘和项目经费的使用有自主权,但要接受科技部和项目依托部门的监督。
课题实行滚动管理,对因各种情况不能或不应继续执行的课题,要及时提出调整意见,经科技部批准后进行调整。对已经批准撤销的课题要停止拨款,已用经费须说明理由,所余经费一律追回。
第二十六条 对终止项目资助或更换首席科学家等重大调整措施,由联合办公室报专家顾问组审核、科技部审批。

第六章 经费管理
第二十七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专项拨款,用于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鼓励多渠道联合资助;经费预算、决算由科技部编制。
第二十八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经费主要用于项目实施期间的人员费、设备费、管理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和其它相关费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九条 经费实行课题制管理,实行全额预算、过程控制和全成本核算。
第三十条 项目的经费必须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或委托其它机构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跟踪了解;项目依托部门及承担单位负责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

第七章 结题总结与成果
第三十一条 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项目依托部门应督促项目专家组提出结题总结报告,并于结题前三个月向科技部提出评估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结题评估工作由联合办公室组织,专家顾问组主持,咨询顾问组成员作为主要成员参与。项目专家组成员或项目承担人员不能作为评估专家组成员。
第三十三条 结题评估工作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紧紧围绕出成果、出人才、攀高峰的基本要求,注重项目的整体研究水平、创新成果和人才培养的业绩。
第三十四条 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软件、数据库等均应标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资助”。著作权的归属和使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 重点规划项目成果由项目或课题组依据国家有关成果管理的规定申请奖励等。
第三十六条 重点规划项目形成的具有实用性的技术及项目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由承担单位代表国家行使使用权和经营权。成果及无形资产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保障承担单位和承担人员的合法权益。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附英文)

1989年10月20日,国务院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水下文物,是指遗存于下列水域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
(一)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的一切起源于中国的、起源国不明的和起源于外国的文物;
(二)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和起源国不明的文物;
(三)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以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
前款规定内容不包括一九一一年以后的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以及著名人物无关的水下遗存。
第三条 本条例第二条第(一)、(二)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其行使管辖权;本条例第二条第(三)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国家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
第四条 国家文物局主管水下文物的登记注册、保护管理以及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的审批工作。
地方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水下文物的保护工作,会同文物考古研究机构负责水下文物的确认和价值鉴定工作。对于海域内的水下文物,国家文物局可以指定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代为负责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根据水下文物的价值,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规定的有关程序,确定全国或者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单位、水下文物保护区,并予公布。
在水下文物保护单位和水下文物保护区内,禁止进行危及水下文物安全的捕捞、爆破等活动。
第六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方式发现本条例第二条第(一)、(二)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应当及时报告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已打捞出水的,应当及时上缴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处理。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以任何方式发现本条例第二条第(三)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应当及时报告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已打捞出水的,应当及时提供国家文物局或者地方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辨认、鉴定。
第七条 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和发掘活动应当以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为目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必须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申请,并提供有关资料。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私自勘探或者发掘。
外国国家、国际组织、外国法人或者自然人在中国管辖水域进行水下文物的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必须采取与中国合作的方式进行,其向国家文物局提出的申请,须由国家文物局报经国务院特别许可。
第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经批准后实施水下文物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活动范围涉及港务监督部门管辖水域的,必须报请港务监督部门核准,由港务监督部门核准划定安全作业区,发布航行通告。
第九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实施水下文物考古勘探或者发掘活动时,还必须遵守中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接受有关部门的管理;遵守水下考古、潜水、航行等规程,确保人员和水下文物的安全;防止水体的环境污染,保护水下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不受损害;保护水面、水下的一切设施;不得妨碍交通运输、渔业生产、军事训练以及其他正常的水面、水下作业活动。
第十条 保护水下文物有突出贡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各项规定情形的,给予表彰、奖励。
违反本条例第五条、第六条、第七条的规定,破坏水下文物,私自勘探、发掘、打捞水下文物,或者隐匿、私分、贩运、非法出售、非法出口水下文物,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各项规定情形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的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停止作业限期改进或者给予撤销批准的行政处罚,可以并处一千元至一万元的罚款。
第十一条 本条例由国家文物局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条例的实施细则由国家文物局制定。
第十三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ONCERNING THE AD-
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Promulgated by Decree No. 42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October 20, 1989 and effective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
Article 1
These Regulations are formul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visions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Article 2
The term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referred to in these Regulations
denotes the human cultural heritage that has historic, artistic and
scientific values and that remains in the following waters:
(1) all the cultural relics of Chinese origin, or of unidentified origin,
or of foreign origin that remain in the Chinese inland waters and
territorial waters;
(2) cultural relics that are of Chinese origin or of unidentified origin
that remain in sea areas outside the Chinese territorial waters but under
Chinese jurisdiction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law;
(3) cultural relics of Chinese origin that remain in sea areas outside the
territorial waters of any foreign country but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a
certain country, or in the high seas. The provisions in the preceding
paragraphs shall not cover objects that have remained underwater since
1911 that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important historical events,
revolutionary movements or renowned personages.
Article 3
The ownership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s
(1) and (2)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reside i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shall exercise jurisdiction over them;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s (3)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the state shall have the right to identify the owners
of the objects.
Article 4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in charg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thereof, and of the work
of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concerning the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at various levels in the
localities shall be in charge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n their respectiv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shal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rchaeological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cultural
relics, be in charge of the work to identify and assess the value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n
sea waters,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may
designate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to be in charge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Article 5
On the basis of the value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people's governments of th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ma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cedures specified in the provisions in Chapter II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determine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reserves at the national or provincial levels
and publicly announce them.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reserves, any activities that may jeopardize
the safety of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fishing and
demolitions, shall be prohibited.
Article 6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discovered by any means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s (1) and (2)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report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and those that have been fished up shall
be handed over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to be properly dealt with.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discovered by any means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pecified in Paragraph (3) of Article 2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report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and those that have been fished up shall
be turned in prompt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or to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cultural relics
in the localities to be identified and assessed.
Article 7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have, as their objective,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intend to conduct in the waters under Chinese jurisdiction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apply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submit the relevant data. Without approval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no units or individuals
may conduct by any means unauthorized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Foreign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foreign legal persons
or natural persons that are to conduct in the waters under Chinese
jurisdiction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shall do
so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Chinese side and shall submit their application
therefor to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which shall further submit it to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special approval.
Article 8
With respect to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have been permitted to
effect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f the range of their activities covers water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harbour superintendancy, the case shall be
reported to the harbour superintendancy for verification and approval and
the harbour superintendancy shall, upon verification and approval,
delineate the safe operation area(s) and put out a navigation notice.
Article 9
Any units or individuals that are effecting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or
excavation activities with respect to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in
addition to complying with these Regulations, abide by other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a and accept the administration b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shall observe rules concerning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activities, diving and navigation and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personnel
and th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shall prevent the water fro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rotect the underwater biological resources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from damage, shall protect all the surface and
underwater facilities and may not obstruct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fishery production, military drills and other normal
surface and underwater operations and activities.
Article 10
Those who have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in conformity with
those specified in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 29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commended or rewarded.
Those who, in violation of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s 5, 6 and 7 of these
Regulations, damage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or explore, excavate or
dredge up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without authorization, or hide, share
secretly, traffic in, illicitly sell or illicitly export underwater
cultural relics,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found to be those specified in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s 30 and 31 of th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given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or have their criminal liability investig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With respect to those who violate the provisions
in Article 8 and 9 of these Regulations, if the violation has resulted in
serious consequences,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cultural relics
shall,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order the operation
to be suspended and set a deadline for correction or shall give such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as withdrawing the approval granted, with an
additional imposition of a fine ranging from Renminbi 1,000 yuan to 10,000
yuan.
Article 11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hall be
responsib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Article 12
The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be formulat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rticle 13
These Regulations shall go into effect as of the date of promulgation.